【热门评论】拷问大学生精神信仰危机
日期:2016年10月18日 10:40
黄易
这学期我们有一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俗称“马哲”。 这是一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课程。老实说,老师上得很不错。从理论概述到事例介入再到实际运用,至今上过的每一堂课都 让我获益不浅。但我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老师为了这两节课做过多么充分的备课工作,无论她为了让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费尽心思采取多 种互动方式,实际效果是昏睡的依然昏睡,多数人在课上看自己的专业课课件或者做其他作业或者玩手机。
这是当今大学里思想政治课所面临的尴尬现状。这个现象很普遍。从大多数人身上投射出来再反映到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俨然呈现出一 种趋势。很显然,哲学本身 不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之风盛行,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象牙塔的天空也已经不再纯净。
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所谓文学与哲学的“黄金年代”, 当时的人们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超然于物质之上,文艺青年比比皆是,众人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注重在思想和心灵层面找寻和突破自我,更善于用敏感的心智去感触 和体悟世界,那时候的人们拥有一种磊落的沉淀,一种写实与浪漫兼得的勇气。而如今,面对高校文学社团举步维艰咸人问津的窘境,面对思想政治课上“身在课堂,心在游离”的学生,不能不让人拷问这一代究竟缺失了什么?难道我们真的是失去信仰的一代?
社会竞争的压力也在拷问我们,“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言论在逼迫我们,形形色色的物质利益在诱惑我们,目之所及的社会阴暗面在侵蚀我们……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出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日新月异的事物和现象,多元纷呈的价值取向以及更为兼容的社会接受度正在潜移默化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泛物质化”成为总体趋势的概括名词,而其所指和延伸的涵义已经遍及多个领域。
试想,多数普通大学生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铺设四年后个人的前途道路。除了学习自身专业课程,有的还修二专业,有的热衷于社团活动,有的担任学 生干部,更有能人才人者身兼数职校内校外忙得不亦乐乎。期间几乎每位大学生都要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来获取就业敲门砖。然而,四年时间何其短暂,竞争就业的压 力在我们还沉浸在象牙塔美梦中时就暗暗潜在。多数人明白,这四年是要用来积累资本的。于是乎,高效率,捷径,“成功学”是普遍向往和追求的。诸如《十条经验忠告大学生让你少奋斗十年》这样的总结性言辞层出不穷,每年浩浩荡荡的考公大军竞相挤上“铁饭碗”的“朝圣之路”。如此观之,也难怪我们陷入急功近利和世俗的泥潭。当一名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谋得一份好的职业,尽快“经世致用”的话,又有什么必要在哲学或者文学这样的虚无境界中踟躇?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又于就业无补。
钱学森老先生的“中国缺乏大师级人才”一 说搁浅至今不仅仅成为总理心中的痛,更应该让全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体制的僵化,条条框框的束缚,浮躁之风的无孔不入,使得中国人精神信仰的领域捉襟见 肘。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精神信仰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重塑,这一批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如何肩担中华民族振兴富强的重任?时代不仅仅需 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做的人,更需要仰望苍穹的人。这固然是一件很沉重的事,但是唯有如此可以令我们离整个人类更近一些,离我们内心的美好和善念更近一些。抛 开法律和世俗偏见,事实上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五体投地般地去信奉和追随,这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一个民族唯有多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物,方能立得住脚跟,演绎生命力。
本文引自网络,源地址:Http://xcb.fjau.edu.cn/xszx/a/xuezishidian/2011/0327/460.html
这学期我们有一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俗称“马哲”。 这是一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课程。老实说,老师上得很不错。从理论概述到事例介入再到实际运用,至今上过的每一堂课都 让我获益不浅。但我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老师为了这两节课做过多么充分的备课工作,无论她为了让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费尽心思采取多 种互动方式,实际效果是昏睡的依然昏睡,多数人在课上看自己的专业课课件或者做其他作业或者玩手机。
这是当今大学里思想政治课所面临的尴尬现状。这个现象很普遍。从大多数人身上投射出来再反映到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俨然呈现出一 种趋势。很显然,哲学本身 不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之风盛行,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象牙塔的天空也已经不再纯净。
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所谓文学与哲学的“黄金年代”, 当时的人们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超然于物质之上,文艺青年比比皆是,众人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注重在思想和心灵层面找寻和突破自我,更善于用敏感的心智去感触 和体悟世界,那时候的人们拥有一种磊落的沉淀,一种写实与浪漫兼得的勇气。而如今,面对高校文学社团举步维艰咸人问津的窘境,面对思想政治课上“身在课堂,心在游离”的学生,不能不让人拷问这一代究竟缺失了什么?难道我们真的是失去信仰的一代?
社会竞争的压力也在拷问我们,“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言论在逼迫我们,形形色色的物质利益在诱惑我们,目之所及的社会阴暗面在侵蚀我们……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出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日新月异的事物和现象,多元纷呈的价值取向以及更为兼容的社会接受度正在潜移默化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泛物质化”成为总体趋势的概括名词,而其所指和延伸的涵义已经遍及多个领域。
试想,多数普通大学生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铺设四年后个人的前途道路。除了学习自身专业课程,有的还修二专业,有的热衷于社团活动,有的担任学 生干部,更有能人才人者身兼数职校内校外忙得不亦乐乎。期间几乎每位大学生都要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来获取就业敲门砖。然而,四年时间何其短暂,竞争就业的压 力在我们还沉浸在象牙塔美梦中时就暗暗潜在。多数人明白,这四年是要用来积累资本的。于是乎,高效率,捷径,“成功学”是普遍向往和追求的。诸如《十条经验忠告大学生让你少奋斗十年》这样的总结性言辞层出不穷,每年浩浩荡荡的考公大军竞相挤上“铁饭碗”的“朝圣之路”。如此观之,也难怪我们陷入急功近利和世俗的泥潭。当一名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谋得一份好的职业,尽快“经世致用”的话,又有什么必要在哲学或者文学这样的虚无境界中踟躇?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又于就业无补。
钱学森老先生的“中国缺乏大师级人才”一 说搁浅至今不仅仅成为总理心中的痛,更应该让全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体制的僵化,条条框框的束缚,浮躁之风的无孔不入,使得中国人精神信仰的领域捉襟见 肘。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精神信仰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重塑,这一批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如何肩担中华民族振兴富强的重任?时代不仅仅需 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做的人,更需要仰望苍穹的人。这固然是一件很沉重的事,但是唯有如此可以令我们离整个人类更近一些,离我们内心的美好和善念更近一些。抛 开法律和世俗偏见,事实上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五体投地般地去信奉和追随,这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一个民族唯有多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物,方能立得住脚跟,演绎生命力。
本文引自网络,源地址:Http://xcb.fjau.edu.cn/xszx/a/xuezishidian/2011/0327/460.html
责任编辑:admin